开元体育APP毕节:激活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动能”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拥有富集的矿产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毕节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全力以赴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绘制了一幅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毕节市重点聚焦磷煤化工、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以轻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大产业集群成链配套,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培优增新、未来产业超前谋划,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
毕节市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叠加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交通网络升级,形成“资源+枢纽”的独特区位优势。
毕节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已发现矿种61种,查明资源储量且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种有42种,其中煤、铁、铜、铅、锌、稀土保有资源量位列贵州省第一位,煤炭探明储量达281亿吨,磷矿储量超14亿吨,开元体育登录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钼、镍、磷保有资源量位列贵州省第二位。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支撑毕节市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毕节新能源产业发展异军突起,锂电池产业集群逐步成型。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研发,2024年生产锂电池约7000万只,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相继建成投产黔希煤化工煤制乙二醇、织金电厂、黔西电厂二期、威宁一道长通新能源光伏组件等项目,基本形成以现代能源、现代化工等产业为主导,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生态食品、轻纺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培育发展的工业格局。
作为西南地区目前最大煤制乙二醇生产基地,贵州黔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黔希化工”)拥有每年30万吨煤制乙二醇的产能,市场覆盖华南、华东等区域。自2018年入驻毕节以来,该公司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采用我国目前最大的单套煤制乙二醇装置和国内外领先技术,就地进行深加工。煤炭经过加压气化,黔希化工碳转化率达99%。
黔希化工是毕节市发展煤磷化工的一个缩影。作为贵州优质无烟煤主要产区,毕节市抢抓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机遇,推动煤炭资源“富矿精开”,全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推动煤炭产业向新而行,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现代化工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09亿元,同比增长62.86%。其中,全年煤炭加工(煤化工)实现14.4亿元、同比增长33.7%,在化工产业中的产值占比达55.2%,有力支撑全市化工产业实现较快增长。
2024年,毕节市完成原煤产量7520.2万吨,同比增长16.2%,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在全省占比45%,增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万吨,总量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年煤炭产业实现产值291.64亿元。
2024年,毕节市深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在机械化、辅助系统智能化“两个100%”的基础上,扎实抓好煤矿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建设,完成高山煤矿省级智能化示范项目建设,累计建成智能煤矿12个;建成智能采掘工作面9个,累计建成煤矿智能采掘工作面49个,占全省的48%,排名全省第一。
工业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随着毕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赫章产业园获得省政府批复升级为贵州赫章经济开发区,开元体育登录构建形成“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毕节高新区、贵州金沙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创建贵州省第二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煤化工产业、毕节高新区新型建材产业获批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毕节高新区及大方、黔西、金沙、纳雍、威宁经济开发区获评为贵州省四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毕节高新区及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经济开发区获认定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区”。全市8个经济开发区中,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省绿色园区4个、省化工园区2个。
毕节市培育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5家、省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2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培育126户企业获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96户企业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5户企业获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认定。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户、省级绿色工厂23户,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户,省级绿色产品企业1户,省级节水型标杆单位2户、省级节水型企业15户。
乘着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东风,毕节市深入实施数字生态大优化、数字融合大赋能、数字设施大提升、数据要素大开发,累计建成5G基站1.29万个、排名全省第三,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宽带具备千兆接入能力,成为全省首个双千兆网络“乡乡通”的市州,获评全国“千兆城市”。建设覆盖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的384人数据专员队伍,实现“上连国省、横接市直、下通县区”的全市数据共享交换体系,获批全省首批上线的DOID(数据要素登记对象标识符)市州子节点;2023年,全市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43.8,排名全省第四;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36.6%,排名全省第五。
毕节市还依托“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交通网络以及成贵高铁、毕节飞雄机场等立体交通体系,成为西南地区物流枢纽;尤其是毕节高新区,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黔西北唯一同时拥有机场、铁路、高速公路、高铁客运站、铁路货运站和内陆港物流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实现1小时融入黔中经济圈、2小时融入成渝经济圈、5小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毕节高新区轻纺服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口是毕节“三大优势”之一。毕节市常住人口689万,人力资源丰富,叠加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的完善,形成“数量+质量”的人口优势,为新型化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毕节市锚定建设“贵州轻纺城”目标,科学制定轻纺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和培育优质轻纺企业,重点发展高端成品加工、绿色印染等相关轻纺产业,打造优质品牌加工集聚区。
毕节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超200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充足人力。轻纺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依托人口红利,形成“园区+社区”的就业联动模式,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积极发展以轻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一区两基地”的空间布局打造“贵州轻纺城”,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生态食品、电子信息、白酒及配套包装、冶炼铸造等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就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现有劳动密集型企业700余户、规上企业100余户、亿元以上企业13户,从业人员约3.36万人。毕节市“东西部协作助力打造承接轻纺产业转移新高地”典型案例获得工信部认定推广。
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是纳雍县招商引资项目,于2022年1月在纳雍工业园区签约落地,开元体育登录同年4月1日投产,主要生产针织休闲服、运动服与户外服,截至2024年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建成投产生产线余人。该公司自落地纳雍县以来,通过吸纳本地人就业,年产值实现高速增长,成为全省吸纳就业量最大、规模体量最大的成衣制造企业,为有效解决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是黔西市于2019年10月以东西部协作发展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入驻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该公司引进自动化制衣生产线和先进的培训体系,建成32条生产线余人就业。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的产品有针织拉链衫、套头卫衣、圆领衫、卫裤、运动裤、瑜伽裤、内裤等。该公司依托超盈集团弹性织物面料、弹性织带、蕾丝和运动服饰面料等面料生产资源优势和集团先进的技术支撑,今年将与阿迪达斯运动品牌共赢合作,扩大企业规模,推进企业快速发展。预计未来3年公司用工规模将达3000人,计划把黔西市岔白工业园打造成为“体育运动时尚小镇”,建设集服装设计、制造、品牌创立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成为企业核心的成衣制造基地。
2015年11月,由深圳市贵航电子有限公司出资设立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毕节高新区建设锂电池生产线,其锂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领域,开启毕节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发展新篇章。2024年,该公司产量同比增长10%,解决500人就业。该公司致力于锂电池的研发制造,与原毕节金海湖新区、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在北京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中国西南先进电池研究中心”,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前沿、应用、理化、安全、测试等方面充分合作研究,为毕节高新区的锂电池产业从无到有作出了积极贡献。毕节市以贵航新能源为龙头,引进多家材料、电池等新能源材料企业入驻园区,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务工人员的业务技能,毕节市实施“技能贵州”行动,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和实训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贵州联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成立先进电池研究中心,培养技术工人170余名,推动LED灯丝光源技术自主化。今年,毕节市计划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并通过“毕就业”数据平台精准匹配用工需求,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由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贵州草海保护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资,于2022年10月成立,主营业务为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制造及销售,项目总投资为3.1亿元,建设年产1.8吉瓦高效光伏组件生产线月底开工建设,35天建成投产,2023年实现含税产值约5亿元,带动约200人就业;二期年产0.8吉瓦项目于2024年3月量产,两条生产线亿元。
近年来,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搭建产、学、研培育基地,以“基地培养+对外输出”的形式,输送产业工人600余人,未来将向一道集团全国输送3000名产业技术工人。目前,该公司已获得电工企业自主技能评价、威宁县县级劳务品牌、贵州省就业帮扶先进车间等称号,与威宁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光伏相关专业,提升新能源产业工人工作技能。
2023年12月,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2021-2023年贵州省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企业”称号;2024年9月,该公司荣获“威宁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毕节市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支撑作用突出、特色产业聚链成群、优质企业扩规增效,工业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尤其是轻纺服装产业,全市纺织服装企业有100余户、规上企业17户,产品主要有纺纱织带、成衣服饰、鞋帽箱包、皮革鞋材、内衣内裤、蚕丝制品、床上用品等,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2.79亿元,同比增长11.38%;贡献税收6154万元,同比增长18%,带动1万人就近就业。
毕节市依托国家政策红利和地方创新机制,随着国发〔2022〕2号、国函〔2022〕65号文件的出台,明确支持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赋予其在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等领域先行先试;构建“战略引领+精准扶持”的政策体系,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增强毕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工业的底气。
各派中央的倾情帮扶、“东西部协作”的倾力支持,每年都往毕节派驻相应领域的优秀专家团队以及优秀人才,为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资源集约型的磷煤化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行业、技术指向型的新能源产业在毕节落地生根,加快毕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为让各企业抱团发展,毕节市制定“一图三清单”,精准布局磷煤化工、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以轻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大产业集群。贵州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计划投资730亿元,成为贵州历史上单笔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全市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每个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
为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毕节市通过优化服务保障机制,培育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平台,有效推动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支撑。毕节市聚力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赋能,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截至目前,毕节市成功建成城市数据中心,累计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
毕节市通过税收减免、电费补贴、厂房免租等政策,吸引企业落地。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累计享受税收优惠近4000万元,2023年出口退税超600万元,助力第四期项目快速投产。
毕节市坚持以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稳步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培育壮大精深加工产业,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6%,工业投资增速20.6%。目前,9户企业获得贵州省工业品牌培育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抢抓机遇,借助中央统战部、民建中央等的帮扶力量,聚焦“绿色发展”主题,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作为主抓手,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全力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黔希化工以黔西市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对煤炭资源进行资源化、高效化利用。因其工艺路线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该公司成为了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战略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典型代表,是“千企改造”省级龙头企业;以生产聚酯级乙二醇为主,年产优等品煤制乙二醇30万吨,今年1-2月该公司产品聚酯级煤制乙二醇及副产品累计实现产值2.48亿元。为保证中央控制室的精确操控,黔希化工仪表维修公司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包括气化装置联锁研究优化项目、气化粗合成气分析预处理优化改造项目等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2024年5月6日,黔希化工净化厂1000单元冷凝液泵P1001A/B技改项目取得成功并投运,在降低能耗、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每年节约电费超18万元,同时还有效降低机泵检修、维护的频次。目前,该公司积极抢抓新能源发展契机,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战略转型,不断拓展下游产业链,成功从单一的煤制乙二醇生产企业向配套平台和参股投资双转型。
毕节市充分发挥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抢抓东西部协作帮扶机遇,大力实施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两换”战略行动,招引现代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服装、生态食品等企业,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毕节市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机遇,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推进新型煤化工、精细磷化工和特色化工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工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努力把毕节建成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毕节这座乌蒙山区的城市,将在新型工业化的浪潮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